图片

资本运营中心

长波周期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

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见证了主要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变化,与长波的技术创新密不可分。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
1)1879-1914 年金本位制,以英国为中心。18-19 世纪,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英国成为最先进的工业国和西方世界的霸主,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排名第一,殖民地遍布五大洲,是当之无愧的“日不落帝国”这次工业革命主要对应着第一轮和第二轮长波周期:第一轮,1782-1845 年,以纺织工业和蒸汽机技术为主;第二轮,1845-1892 年,以钢铁和铁路技术为代表。工业革命给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,其他国家都设法与英国贸易并引进资本,火车和轮船的发明也使国际贸易繁荣,因此有意愿实施金本位制,于是英国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国际贸易体系就自发地形成了。

2)1914-1944 年战时间歇的国际货币体系,美国崛起。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一战中立国身份给美国带来了军火、船舶等大量外需,快速从债务国变成世界最主要的债权国,并乘着第三轮长波(1892-1948 年,以电气和重化工业为)繁荣的东风,坐稳了第一工业强国的宝座,此时美国 GDP 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20%。但美国的崛起来得太突然,此时世界金融中心还没有从欧洲转移过来,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以美元为核心重建,而是形成了多个货币集团,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最为重要。

3)1944-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,美元霸权地位确立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远离战争中心的美国再次迎来发展的契机,成为唯一的“超级大国”,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黄金-美元本位,标志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。为了使维持战后的经济和政治稳定,美国豁免了大部分二战产生的债务,并推出了“马歇尔计划”“道奇计划”等政策帮助欧洲和日本恢复经济。在国际合作的理念下,世界经济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国的第四轮长波(1948-1991)的繁荣阶段,最重要的创新是坦克等军用设备、航空航天技术、电子计算机。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,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性问题显现:美元是唯一的结算与储备货币,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,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,但这将导致世界对美元信心不足,使其不满足作为国际货币币值稳定的要求,即“特里芬难题”。60 年代之后,美国的黄金储备早已无法满足流通在外的美元集体兑换;而美国超发货币成为全球通货膨胀的发动机,引发欧洲的不满。在几次冲突与竞相贬值之后,1971 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。

4)1971 年以来牙买加体系,走向多元化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除了其与生俱来的矛盾之外,还有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:战后美国的援助,导致日本、德国等国家工业兴起,它们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已经与其经济发展已经不相匹配。美元的币值偏高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,因此在 60 年代之后,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。从 GDP 份额来看,50 年代之后,美国的 GDP 占比是不断下降的,这意味着美元的地位实际上是在不断下降。1976 年,牙买加体系形成,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,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,并增强了特别提款权的作用,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。如今,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,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约 60%,但相比于 2000年已经下降了 10%。这一阶段主要对应第四轮长波的后半段和第五轮长波(1991 年至今),以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为主导。

   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,从长周期的视角,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由其综合实力所决定,主要是经济实力,其次是金融和军事实力。在第四轮由汽车、计算机发展和第五轮由信息通讯技术、生物技术发展的长波周期中,美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,对应的国际货币体系——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,都是以美元为中心。